close

 

Maps_p14_調整大小

該撒利亞(Caesarea)

該撒利亞是希律王時期的一個港口城市,位於迦密山以南30 餘公里、約帕港北面45公里處,就在以色列地中海岸線的特拉維夫和法海的中間。

凱撒利亞前身是一個叫史特萊頓堡的腓尼基小鎮。西元前二十二年,愛好建築設計工程的大希律,從羅馬皇帝奧古斯都該撒 (Augustus Caesar,原名屋大維Octavius)獲得這個港口,就大興土木擴建史特萊頓堡,在離海岸不遠處,建築了皇宮、劇院、賽馬場、半圓露天劇場和遠程輸水橋等大規模工程。並且為了尊榮皇帝奧古斯都該撒,就將這個城市改名為該撒利亞。

大希律死後,該撒利亞被選作羅馬巡撫的施政城市,長達500年之久,羅馬巡撫本丟彼拉多(Pontius Pilate)常居住於此。他從這裡往耶路撒冷過逾越節,判定耶穌上十架。新約執事腓利(Philip)在這城居住並傳福音(使徒8:40)。彼得在此向百夫長哥尼流(Centurion Cornelius)傳道,哥尼流成為第一個外邦信徒(使徒10:1-4)。

保羅一生至少到過該撒利亞四次。第一次是在耶路撒冷回大數的路上;第二次是由以弗所去耶路撒冷的途中;第三次是在腓力家作客的時候;最後一次,他在耶路撒冷被捕,以罪犯之身被解到該撒利亞受審,並在那裡被監禁兩年之久。(使徒9:30;18:22;21:8-16;27:1)

 

羅馬時代末期該撒利亞經歷了一場毀滅性的地震,高聳的燈塔和四周的城牆坍塌,沉落海底。公元639年,該撒利亞被阿拉伯人佔領。1101年十字軍打敗了阿拉伯人,將這裡變成一片火海。1251年,法國國王路易九世在此構築工事,修建十字軍城堡,又重新給這座城市加建令人印象深刻的防禦工事。1265年,該撒利亞又被阿拉伯人的馬穆魯克(Mamluk)征服、毀滅,該撒利亞從此被遺棄,而它的遺跡變成了當地建築的石材來源。直到19世紀末,當鄂圖曼帝國在此設立波斯尼亞難民區時,被毀壞的十字軍城堡才重新整修,進而成為行政中心,並在遺址上建造新房舍。

羅馬劇場 Theater

這是在以色列境內所發現的最古老的半圓露天劇場。建於大希律時代主前22年至主前9年,在其後又連續使用了數百年。建造的地點經過精挑細選,以符合當時所能接受的條件。座席可容納4000名觀眾,貴賓席以仿大理石的灰泥裝飾的,且曾數度更新。舞台後方豎立三層樓高、裝飾華麗的牆,作為舞台背景之用,建築設計巧妙。在拜占庭時末期,此劇場被改成一個城堡,但當阿拉伯人征服巴勒斯坦地區後,此劇場就被廢棄了。今日劇場已修復頗完整,可供音樂會和話劇演出之用,音響效果極佳。

nEO_IMG_img_1644_調整大小

eb 04_調整大小

海角宮殿 Promontory Palace

該撒利亞的普羅蒙特利宮殿 (Promontory Palace,又名海角宮殿) 就沿著碧藍色的地中海興建。希律王想興建一座永遠不被攻陷的城堡,希律王把皇宮建立在海中,用大石塊興建道路與城牆,連結到海中的宮殿,當時的宮殿還有淡水游泳池。

ed 01_調整大小

ed 04_調整大小

宮殿附近發現有一石刻的拉丁文「彼拉多的席位」(The Chair & Seat of Pontius Pilatus) 的石版,意味著在第一世紀政治上,以色列是在羅馬的統治之下,也證明在歷史上真的有這號人物。目前那塊石版已經收藏在博物館裡,國家公園另仿製了一塊供遊客欣賞。

nEO_IMG_Caesarea_Maritima_BW_2010-09-23_09-28-35_調整大小

希律王露天大劇場 Herodian Amphitheatre

希律王時期所建造,是一個巨大U形的娛樂結構體,劇場長250公尺,寬50公尺,原有12排座位,可容納一萬名觀眾。在羅馬時期作為賽馬、運動集會及娛樂表演之場所。

nEO_IMG_Caesarea--942_調整大小  

港口 The Harbour

大希律王為將該撒利亞城,取代原政治中心耶路撒冷作為首府,特別又建築一個令人驚嘆的港口,可停泊大船,他在海床中安放巨型石塊,形成一個半圓形外碼頭及一個400公尺長的防波堤,一個內碼頭及一個停泊區所組成。但在羅馬時代後期,防波堤已沉沒崩塌了,自阿拉伯人佔領後,港口被棄置並淤積了。今日遊客可參加潛水活動深入海底欣賞古該撒利亞港口的遺址,包括沉船、大理石柱和巨錨。

ea 02_調整大小

ea 04_調整大小

十字軍城堡 Crusades Castle

西元1101年5月17日,十字軍征服了該撒利亞,並由卡尼爾騎士會(Garnier)所統治。1251年,十字軍在法國路易九世率領下佔領凱撒勒雅,又重新給這座城市加建令人印象深刻的防禦工事。今日的十字軍城堡,仍然有保存完整的古城牆及複雜的防禦工程。

ee 03_調整大小

ee 05_調整大小

水道橋 Aquaduct

該撒利亞的古羅馬引水道約建於第二世紀,建立這水道的目的在於將水從10英里遠的迦密山下收集的Shuni水泉,引入城內供居民使用的。引水道由三條水道組成,其中兩條是在使用後再加入的。地勢較低的地區,引水道建造在拱門(Arcadia)之上。在運往城市的途徑中,引水道經過Kurkar山嶺,因此也挖通隧道以利水源通過,在抵達該撒利亞時引水道仍高於海平面八公尺。古羅馬沒有起重機、沒有鋼筋水泥,就可以由一塊塊石頭,築成這些數十公尺高、連綿數公里的引水道,讓古羅馬人於2000年前就已享受自來水系統便利性。如今這古羅馬引水道已湮沒在荒草裡,歷經幾千年,有一部份被埋在地下,外圍的海邊還剩下相當完整的一部分,引水道的拱洞今天看來依舊很優美。

ec 01_調整大小

ec 03_調整大小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晴天日日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